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。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受汉族文化的影响,中国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。那么,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?下面中国鲜花网为您介绍清明节的习俗。
清明节的习俗是很丰富的,除了禁火、扫墓,还有踏青、荡秋千、踢蹴鞠、打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风俗。相传,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,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,所以举行一些体育活动。清明节,民间忌使针,忌洗衣,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。傍晚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,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。因此,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,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,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。
下面中国鲜花网为您介绍清明节的几个习俗:
一、扫墓
清明扫墓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,其习俗由来已久。明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载:“三月清明日,男女扫墓,担提尊榼,轿马后挂楮锭,粲粲然满道也。拜者、酹者、哭者、为墓除草添土者,焚楮锭次,以纸钱置坟头。望中无纸钱,则孤坟矣。哭罢,不归也,趋芳树,择园圃,列坐尽醉。”
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,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,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。《清通礼》中云:“岁,寒食及霜降节,拜扫圹茔,届期素服诣墓,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,周胝封树,剪除荆草,故称扫墓。”并相传至今。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举行,但由于每人家庭经济条件不同,所以祭扫的方式也有所区别。
“烧包袱”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。所谓“包袱”,也作“包裹”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“阴间”的邮包。过去,南纸店有卖所谓“包袱皮”,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。烧包袱有两种形式,一种是用木刻版,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《往生咒》,中间印一莲座牌位,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;另一种是素包袱皮,不印任何图案,中间只贴一蓝签,写上亡人名讳即可。
二、插柳
清明节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“教民稼穑”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。有的地方,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,以预报天气。古谚有“柳条青,雨蒙蒙;柳条干,晴了天”的说法。黄巢起义时规定,以“清明为期,戴柳为号”。起义失败后,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,只有插柳盛行不衰。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,俗话说:“有心栽花花不成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”柳条插土就能成活,年年插柳,处处成阴。
三、踏青
踏青又叫春游。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。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。
鲜花预订、蛋糕礼品预订,中国鲜花网是全国首选品牌鲜花预订网。节日预订鲜花、生日预订鲜花,就到中国第一品牌鲜花预订网中国鲜花网。